中国竞彩网宿州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0208号提案的答复
游道国代表:
您提出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全市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一、主要工作举措
(一)优化创新生态,逐渐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一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先后制订出台了《中共宿州市委 中国竞彩网中国竞彩网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推动宿州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宿发〔2024〕8号)、《中国竞彩网中国竞彩网贯彻落实〈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举措〉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宿政发〔2025〕3号)、《宿州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宿政发〔2022〕8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基本形成涵盖“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完整政策链,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二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宿州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工作专班,工作专班在市政府分管责任同志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成员包括市直相关单位人员,各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为加速推进科技成果的创造和转化应用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
(二)坚持平台引领,推动科技成果多元化评估。一是支持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宿州工作站工作。为加快融入淮海经济圈,共享淮海经济区内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和高科技人才资源,促进技术交易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经与徐州市科技局和江苏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对接协调,2024年3月,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宿州工作站正式成立。截止目前,工作站已举办科技成果交易对接会6场,完成技术合同登记355笔,技术合同交易额36.5亿元。二是推动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中心建设。概念验证可以最大程度弥补早期研发成果到市场化、商业化之间空白环节,是科技创新主体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的有效助力。2025年6月,市科技局摸排了我市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需求并上报至省科技厅,目前正在积极对接中科智汇工场合作共建概念验证中心,并支持引导各类主体参与概念验证中心建设。
(三)完善转化服务,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推动科技成果登记工作。依托省科技成果登记系统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登记工作,规范科技成果登记与发布等相关事项,保证及时、准确和完整地汇集科技成果信息,广泛集聚全社会各类科技成果。今年1-5月,全市共登记发布科技成果59项。二是支持科技成果对接交易。以各类支持政策为源动力,鼓励创新主体购买和授权合作转化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全市科技成果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今年1-5月,全市企业吸纳技术合同605项,交易额42.7亿元;输出技术合同382项,交易额10.1亿元。三是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布局和重点领域发展需求,培育引进一批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今年5月,市科技局开展了2024年度宿州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申报和绩效评价工作,通过开展绩效评价规范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为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提供可靠的转化服务,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四)强化资金支持,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开展各类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近年来,市科技局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过开展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2019年以来,共组织开展各类省级科技项目58项,支持经费达4746万元;组织开展各类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10项,立项金额达9690万元,其中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9个,立项金额达790万元。二是开展市级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我市于2019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实施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开展宿州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项目,对市内企业购买市外先进技术成果并在宿转化、产业化和市内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宿实施应用转化、产业化的项目进行补助。2024年,立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个,支持金额达60万元;立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补助项目5个,补助金额14.2万元。
(五)坚持人才为先,不断壮大创新队伍。一是强化校地合作。积极对接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来宿共建研发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合作。截至目前,已设有安徽大学宿州技术转移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宿州技术转移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现代农业研究院、厦门大学宿州新能源材料研究院、西北工大灵璧轴承研究院、中科大先研院萧县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46个高校院所创新平台。截止目前,安徽大学宿州市技术转移中心共服务我市企业144家企业,组织25场对接活动,促成28项合作,发布安大科技成果150项;浙理工宿州技术转移中心走访企业92家,促成校企合作8项,发布浙江理工大学科技成果与推广项目298项;南农大宿州研究院举办农业科技人才、技术需求对接会20余场,孵化企业3个,组织博士、硕士研究生来宿实践800人次,针对宿州大豆种植大户开展培训,累计培训农技骨干和农户2万余人,连续4年在宿召开宿州大豆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大会暨现场观摩会,会议经新华社等新闻媒体陆续报道,24年新华社报道点击量达135.2万次。二是坚持引育并重。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不断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人才团队+科技成果+股权激励”模式显效发力。2017年以来,累计获批省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个,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42个,其中8家团队创办企业已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3名WZ人才获批国家WZ人才计划,1名外专人才获评安徽省“HSYY奖”。2022年,市科技局联合市委组织部推动成立宿州市高层次科技人才协会,会员基本覆盖我市各行各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资源严重不足。目前,我市仅有1所本科高校、3所专科院校和1个科研院所,高校院所合作创新平台仅46个,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目前空白,科技成果自给能力严重不足,平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深度不够,总体上对产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仍需健全。全市技术转移机构、科技服务机构发展较慢、专业程度低,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技术转移体系尚未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缺乏内生性合作动力、协同效果不佳,“技术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还没有打通。
(三)成果转化主体力量较弱。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集群仍处于初级状态,在发展中存在着集群规模小、产业链条短、技术创新程度浅和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一)积极搭建创新平台,提升科技成果承载能力。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我市十大重点产业,鼓励支持技术水平先进、科研条件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独立建设或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二是着力加强与市内外高校院所科技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转移宿州分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现代农业研究院、安徽大学宿州技术转移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宿州技术转移中心等已有创新平台建设,继续深化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积极组织开展专家调研、会谈、讲座等交流活动,全面提升校地合作水平层次,力争引进高校院所共建在宿创新平台。
(二)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聚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依托高校院所和领军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健全完善市级创新平台体系。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着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培育引进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领域科技服务企业。
(三)积极开展招才引智,培育壮大成果转化主体。一是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充分利用长三角平台资源,围绕宿州市主导产业、重点领域,以及行业发展的难点痛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团队和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引进并重点支持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科技型企业。二是拓展合作渠道,扩大科技合作影响。积极参与和组织召开成果对接等大型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巩固合作成果,争取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科技合作机会。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科技服务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开拓科技合作的新渠道,通过专业服务机构帮助引进先进技术合作成果。三是组织开展科技项目,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组织开展市级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攻关项目,推进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鼓励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多学科、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开展产业技术基础研究和前沿性创新研究。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宿州市科技局
联 系 人:杨夫杰
联系电话:3022079